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作者周瑞春博士为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新媒体中心主任,此文已经全文刊登在《博览群书》2020年第三期,征得作者同意授权在网站全文推送,以飨读者。
随着现代性发展,身处都市丛林的我们时常会被无休止的忙碌和繁复所裹挟,时刻在追求简单,却发现陷入无尽的时空漩涡之中。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时间都去哪了,忙碌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种对于慢节奏、闲暇生活的期盼,成为人们对安逸生活最初梦想的共同“乡愁”。前些年,一曲《时间都去哪了》传唱街头巷尾,而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也在网络迅速传播得到广泛共鸣:“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实际上,不管是对时间的挽留还是对空间的眷恋,都是现代人试图对抗现代性飞速发展中人的物化、异化的倔强努力。这样的努力如果只是停留在偶尔的怀旧感叹必然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在生活方式上作出当下的改变,才有可能为忙碌之身觅一处心灵安放的现世“桃花源”。当我翻阅《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时,茶香似随文字飘洒,眼耳鼻舌身意沁出人生百味,慢读细品之下,带给我的正是这样一种久违的安静与平和。
《天地融入一茶汤》是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所长李萍教授牵头撰写的国内首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专著,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以“天地”为名,突显了全书的写作视域和学术野心。实际上,在古人朴素的宇宙观中,世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上至飞禽走兽,下至花鸟鱼虫,乃至自视为万物灵长之“人”,都是天地参化之物。那么,天地又从何而来呢?对此,《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由此可见,天地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才是终极初始之物。对于道、天、地、人的关系,老子进一步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今人现代语境中的大自然,而是指事物本身之状态、事物循其自身的机理,不强为之名、不强为之状的“自然而然”,循“道”之法须以“自然”为度。于是,在万物自证自成的意义上,“道”即“自然”。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复合系统,“道”是贯穿其始终的重要命题。对“道”的追求看似出自道家一脉,实则亦融通于儒、佛等其他主流文化子系统,促使着各类子系统的共生与互构:比如在儒家来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三纲”,仁义礼智信之“五常”,都循“道”而来;于释家而论,苦集灭道之“四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三法印”,皆因“道”缘起性空。由于至高至善之“道”不可言说、无法形状,所以对无名、无形之“道”的把握,必须借助于有名、有形的“自然而来”之物。此时,“茶”作为天地孕育之灵物,以其自然属性和药食功效,便成为“道”之载体的重要选择之一。《天地融入一茶汤》便由此以寻道之旅始,从心性论、认识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五个方面,分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五章,具体阐述了儒学与茶道融汇交织的表现形态。在导论“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汇通”一章中,作者梳理了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历史,认为汉代至魏晋,茶的利用方式日益脱离其药用功效,开始成为待客、自娱、品味的载体,一些文人雅士还将茶作为解孤寂、醒精神的媒介,茶的自然物质属性减弱,其与人的关系则变得亲密起来。那么,与人愈发亲密之茶,又是何时生发出“茶道”、其核心要义又是什么呢?
从目前可得文献来看,“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也有人以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为最早,此两人孰先孰后已无从考证。然而李萍教授认为,这两处“茶道”虽然连用,却不是一个独立概念,其词意是指“有关茶的方式”、“围绕茶进行的活动”,简单的说就是饮茶之法。李萍教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茶道”不是对茶的利用方式的丰富变迁,而在于饮茶时“茶—人—思”三者的高度合一,人因茶生思,由茶悟道,将道注入饮茶、品茶之中,因此中华茶道在宋代才真正出现。之所以是宋代,这是与古代儒学至宋时进入到抽象化、学理化的发展阶段有关的。在宋儒看来,人类认识的终极指向是对“天理”的体认觉察,这一体认觉察须由“格物”以“致知”。茶为世间灵物,天生韵高性洁,不与俗物并论,其优异秉性自然成为格物的首选。宋代理学大儒朱熹受佛教“月印万川”的启发,提出“理一分殊”,在《西铭解义》里提出:“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茶与人同为天地化生之物,在“理”的层面而言,茶之道与人之道都应遵循自然之“理”。由此,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得以通过饮茶来“格物致知”、通达天地之道,也因此,中国人终于走上了“天地融入一茶汤”的茶人合一之路。
随着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流行,“茶”这一自然之物逐渐被赋予人格精神属性。宋代大文豪苏轼便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阐述了自己以茶为友、以茶为伴的品茗之境:“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这里,“佳人”并不一定就是体态优雅面容较好的女子,更多的是德不孤的君子雅士。从草木药食到百姓日饮,从“南方之嘉木”到“佳茗似佳人”,茶与人的关系,从纯粹的物我“主客关系”演变为知己挚友、佳人良伴,实现了茶的人格化。尽管“道”难以名状,但李萍教授还是尝试对“茶道”进行定义:“简单地说,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应该说,这一定义是微言大义、言简意赅的,也是十分精准深刻的。这一定义由物质及精神,包含了“茶”、“人”、“世界”三个向度。道家有云“人身一小天地”,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茶既是外在天地、物质“世界”之物,也是通达内在天地、精神“世界”的良媒。儒家讲“三纲领八条目”,不管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其最核心的部分是礼制规范、人伦纲常和道德教化,这与“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茶性、“客来奉茶”的茶礼、“洁性不可污”的茶德高度契合,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内涵也一一呈现。实际上,当茶由药用、食用转向日常饮用、待客交往,从煮茶、煎茶转为点茶、泡茶,在茶汤的化繁为简之中,茶之真味得以彰显。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耕夫走卒,饮茶者得以将时间和空间纳入到茶汤之中,其色或明或暗、或清或浊,其香或扬或平、或沉或新,其味或厚或薄、或醇或异、或鲜或钝……在饮茶悟道之时,主体之“我”将对自然、他者、社会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注入到茶道之中,实现了人道与茶道的融合,以“无形”的茶道代替“有形”的人道,原本受时空限制的肉身之“我”得以消解,而作为精神底蕴之“我”则融入到茶道精神世界之中。由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逐渐成为孕育国民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天地融入一茶汤》全书结构来看,第一章“品茶养心”、第二章“事茶致知”着力于“茶与人”的关系,第三章“修茶明德”内观饮茶者主体自我,第四章“援茶正伦”则诉诸人与社会,第五章“茶通天地”回到“天地”主旨实现逻辑闭环。作者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天地人”之道寓于章节编排之中,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如果读者以为这就是本书的全部目标所在,那就太小看了本书的“野心”。在结语“茶道即人道”一章中,作者写到:“茶道的表达通常是在品茶过程中予以体验或者品茶后的回味、反思之中,其内容则主要关乎个体生命、生活的内心世界或者人类存在意义、如何与自然相处等重大问题的深切体验……中华茶道是一种生活之道,是不离实物的世间道。”由此,本书以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探讨为引,内含了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现实观照,为我们展示了其更为广阔深远的时空审思——处于现代性时空洪流之“人”该何以自处、何去何处?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虽然我们无法把握每时每刻不断涌现更新的新事物、新忙碌,但我们却可以竭尽所能去把握当下的“自我”,让复杂的欲求简单一些,让忙碌的脚步慢一些,让急功近利的浮躁少一些。《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虽然是在言茶,却始终凝聚着高度的人文关怀。在作者看来,以茶为媒的生活方式、反思沉寂,是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之人的绝好路径,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心灵港湾的精神需求。正如作者在第五章“茶通天地”中所言,“茶本身没有茶道,同样,儒学本身也不直接关切茶或茶事,将儒学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茶道关联起来,这就是一种文化建构,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将思想信仰落实在国民日常起居和交往方式之中的人为努力。”茶为国饮,正是人们将对理想生活的期盼,融入到了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以茶道来彰显人生态度、以茶生活诠释人生哲学。这种生活方式,由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掌握话语主导权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发起,与“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等儒学精神融通,成为君子雅士的文化选择,并借由茶事活动的盛行、饮茶之风的民间化,逐渐扩散至全社会各个阶层。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后,同时代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写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旧唐书·李珏传》亦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到宋代时,更是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人人皆饮。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流行、茶道与儒学精神的融通,使得古人敬天爱人、天人合一的理想经由“茶”这一天地自然、人伦社会之物得以在现实生活中通达实现。
随着现代性发展,尤其是几次工业革命的助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加速变革,消费社会、文化多元、城市集群成为时代特征。作为“意义”世界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物化、异化、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种群命运关切的重要议题之一。事实上,当今人类社会正是现代性“秩序”与“混乱”并行的真实舞台:一方面,现代性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革更新,科技的进步也让人类生活更加多样多元;另一方面,对于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放纵、对商品经济的利益追逐,也使得人类沦为科技的奴隶、异化的商品。当我们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灾害、国际争端、网络安全乃至局部战争时刻都在发生,人类种群命运可持续发展之路依然危机四伏。环顾今日之中国,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在进行着深刻变革,此时高扬茶道与儒学精神的融合,正是《天地融入一茶汤》面对现代性及其矛盾性试图于文化哲学领域探索出路的深情旨归。
总得来看,《天地融入一茶汤》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与儒家文化互动的视角,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和阐发,全书始终围绕人、茶、道三者展开,茶因天地走入人的意义世界,此意义即为“道”,人、茶、道相互勾连,彼此共在,营造出生命价值的寄放之境,真善美得到具体诠释,个体的自我确认得以显现。中华茶道所追求的廓然于天地的境界,其实际就是要求饮茶者将心安置于事关大问题的事物上,用宏大叙事去除生活中的繁杂,用普遍价值提升人生意义的关切,正如李萍教授在《天地融入一茶汤》导论中所说:“茶就具有这样的功效,从而得以介入人的生活世界并与人一道构建生命的意义体系”。在这样的思考和领悟中,饮茶过程让人缓慢安静,饮茶者也会因内心的思虑而生起对天地的敬意。一茶一乾坤,一汤一世界,在茶生活中,我们为回归精神家园开辟通道,在喧嚣的尘世生活中安顿心灵,中国人乐观、入世的生活态度及其精神追求也由此得到了张扬、烘托。在天地廓然之中,泡上一壶清茶,在慢品茶汤甘苦中,卸去缠绕心中多余的欲望和无谓的冲动,就成为现代生活中去繁求简、去伪存真、寻找心灵安处的绝佳选择。
联系电话:010-82504240
联系QQ:
电子邮箱: contact@teaismphi.cn
我的网站: www.teaismp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