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上午,在黔西南州普安县茶办办公室马家丽副主任的陪同下,我们一行考察了分布在普安县的两处古茶树群落。
图表 1:这是1980年在普安、晴隆两县西部交界出发现的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为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
普安县位于南盘江、北盘江两大流域,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立体气候明显;全县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14℃左右,无霜期约290天,年均日照1563小时,年均降水量1439毫米。
普安县的行政建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秦汉以前,先后有夜郎、漏江、贲古等古称,1276年始建普安路总管府,1661年始建普安县。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山铜鼓山古夜郎遗址,龙吟普纳山古战场遗迹,境内的白沙茶马古道据说早在秦汉时期就十分兴盛。
图表 2:普安县荣获“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称号
普安县境内的茶叶开采时间为全国最早,一般在立春前就可以采摘,享有“黔茶第一春”的美誉。2016年1月普安与福建正山堂成功签约,共同打造“正山堂•普安红”贵州红茶领军品牌。在普安县境内,千年以上树龄的有3300多株,树龄最高的达4800年。在县委直接牵头组织下,普安县于2011年7月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证获得了“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称号。
图表 3:当地乡民采摘古树茶树的茶青
普安县于2016年委托贵州大学农学院对境内的古茶树做过比较细致的普查工作,发现共有24567棵古茶树,12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其中,地径15公分以上的有1096棵、8公分到15公分之间的有855棵、8公分以下有22618棵。主要分布在青山镇、地瓜镇、江西坡镇和白沙乡等地。项目组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普安区域内古茶树种质资源在遭遇极端温度及病虫害情况下依然生长茂盛,进一步表明该区域的古茶树具有独特的适应性。根据本次普查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普安古茶树中存在一些品质优异的单株,需要对进一步对该古茶树进行单株筛选和利用性评价。从其中再进一步筛选出具有普安古茶树品质特点、普安古茶树特色的株系,进行繁育和推广。不过,该项目报告也提醒到: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扩大,森林破坏越来越向深山区扩展严重威胁了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生长,使原始类型的生态环境逐渐消失,从而加速了茶树种质资源的毁灭。
我们考察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青山镇普白林场,该林场属于国有林场,距县城50余公里,林场内分布着较多的古茶树,地径或胸径5-8cm的古茶树就有7600株左右,8cm以上的有2600株左右。但巨大型的古茶树不多,树种为大叶种小乔木。不过,普安县现在大量引入外来种,这种情况在全省十分常见。例如,正宗的都匀毛尖是本地小叶种,本地人称为园杆茶,但它产量低、生长期长。现在的都匀毛尖也以福鼎大白为基本原料。2018年8月13日提交的《普安县茶产业发展情况》就提出要“提前谋划2019年基地建设用苗,支持大型育苗企业和五特公司合作,按照10万亩建设任务开展苗木培育,剔除成活率因素后,能确保2019年5万亩基地建设用苗。将茶苗培育列为普安茶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要利用古茶树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的问题,仍然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
图表 4:硕大的树干昭示了古茶树的顽强生命力。这棵古茶树的树龄被认定达4800年。
在路上,马主任告诉我们,普安县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较多的是布依、苗族、彝族等民族,青山镇是回族人聚集地。县农办借助国家和省扶贫政策,积极从省外引进新项目。例如曾经力推芭蕉芋,芭蕉芋易成活,产量也大,但因挖芋头要耗费很多人力,售价却又上不去,一些村民不是很情愿种植。现在推广成效比较好的就是茶叶和长毛兔,长毛兔是对口支援单位----浙江省镇海县提供的技术和种子,目前普安县的一位挂职副县长就是浙江省派来的,他牵线引进了多家浙江企业,对县里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到达的另一处古茶树群落分布在马家坪村,那棵树龄达4800年的茶树王就在这个村里。现在正在大兴土木,铺路、盖房、植树,据说9月中下旬州茶办和农委将在此举办“朝圣大典”,祭拜茶树王,宣传古茶树的保护。在村里我们遇到了一位村民,他叫江海涛,他参加了昨天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培训,我在会场见到了他,对他有印象。马主任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很有觉悟的农民,多年前就自发组织村民保护古茶树,还利用各种力量整理、修筑了从村里通往镇上的石头路,现在硬化的水泥路就是在他和村民们建的毛路基础上完成的。一个村子及其文化,确实需要有数位有见识、有担当的人,否则,村子的精神就散了,整个村子就会无限沉落、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