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Z6」官方网站-人生就是搏!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哲学家茶座第十五讲】漫谈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下)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哲学家茶座第十五讲之主讲人刘悦笛先生与听众互动环节(下)

 

问题六:您刚才说以前唐代采茶是谷雨前采的,现在普洱茶是越老越好,您刚才讲这是个矛盾,但我觉得不是矛盾。采茶的时间必须是谷雨之前最好,但是普洱茶越老越好,这并不矛盾。   

刘老师:为什么?你刚采来越快喝掉就越好?还是第二年喝才好?   

问题六:我认为只有5月5号之前采的才能叫做茶,5月5号之前采就不叫做茶。   

刘老师:你为什么用公历?为什么不用农历?   

 问题六:都可以,因为5月5号这一天是立夏。我们用三个实例来表示,为什么5月5号之前采最好?第一个实例子是北方的香椿,第一波长出来的非常贵,50块钱一两,香椿这个时候长出来非常的粗壮,非常好吃。一个礼拜以后变成5块钱一斤了,再过两个礼拜就变成一块钱一堆了,到了夏天的时候,香椿在香椿树上没有人采。   

刘老师:所以做普洱茶的人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问题六:最好的普洱茶肯定是春天的,不可能是秋天的,更不可能是夏天的。第二个是南方的实例,南方人可以想一想南方的竹笋,南方有一道菜非常好吃的东西就是竹笋。我们北方人认为南方人的竹笋肯定是春天最好吃的,其实不是的,其实最好吃的是冬笋。南方的笋是以露出地面为准,冒出地面的称之为春笋,没有冒出地面的称之为冬笋。南方找冬笋的时候是看一下地下有没有裂缝,有裂缝把它刨开,这就是冬笋,那么非常好吃。春笋就差一点了,夏天的笋竹皮子都长出来了,肯定没有办法吃了。第三个是中国人的中药,叫做茵陈。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的时候去采就叫做茵陈,可以治病,四月就是蒿。古代就有一个说法,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把柴烧,四月的青蒿就只能当柴烧了。茶也是一样,采茶的时候一定要采头春的,但是可以放,越老越好,不是说越老的时间去采,不是秋天的时间去采。   

刘老师:但是你想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以人作为标准的,不是自然的!它对你有用是药,后来变成普通的柴,标准是你,标准在你,乃是为人所用的。这个茶好不好?标准还是人。但是自然本身的标准呢?你想没有想过?所以我们说“道法自然”!   

问题六:我们不是说要去采现在的茶叶,要把它变成现在的那个味道,这个是逆自然的,我们的这个过程是说,我们要顺着自然,春天的最好就要采春天的。这才叫道法自然。   

刘老师:实际上,不采才是“道法自然”呀!所以那个时候做点生态或公益的事,有一年在美国加州参加生态大会,来的很多人都是环保人士,他们都非常悲观。因为世界的生态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海水的酸度是不可逆的。其中有一个印度的老太太,她非常有名。她就讲一个主题是“种子伦理”,她是非常有名的生态运动家。她讲为什么现在的种子全长成一样的?苞米都是选大的去种。原本的种子原理是什么呢?在农业时代?就是大小不一的,如今的种子都是大小近似的,这是一种被筛选的人化伦理,并不尊重种子本身的伦理,加入除了动物伦理之外植物也有伦理的话。其实你想一想,你在用自然的时候,也不是说戕害吧,但就是在改变它。我不是说基因工程,包括我们做水稻越来越精致的技术,其实也在改造自然。改造自然转基因了以后,其实反过来,对我们人类自身来说还是有一些戕害,而且更可怕的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对我们的危害到底在哪里?还有我们讲的动物权利、植物权利,它们本身也有权利,你在采摘他们的时候为你所用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侵害了动物或者植物本身的权利呢?这是西方人有的意识,但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意识,尽管我们我们有我们万物平等的“齐物论”。

如果按照儒家来说首先要用,但是我只要把捕鱼的网做的疏一点,那么我养山就够了,毕竟还要用,但同时一定要养。因为儒家一直讲自然的人化,我觉得这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主流观念。其实人类对自然第一次改变是我们“刀耕火种”那个时代,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办法施肥,就把那片山烧掉,然后第一年种,第二年就易地而种,因为这个被烧的地方必须休田。其实那是人类第一次改变气侯,因为大规模烧山林的时候,就会产生二氧化碳,那个是人类第一次改变整个大自然,不是工业革命以后才改变自然的,而是在原始人那里就开始了,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那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因为那一片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后来为什么出现了种地,为什么出现精耕?这都是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很多,其实我们做出很多东西的时候,都是以人类的标准来做的,这并不是认同人类中心主义,那绝对是人类对自然强权,但是自然中心主义也是有其问题的,反倒中国农业文明走了中庸之路。

我举两个特别重要的例子。第一个是金鱼,泰国养金鱼特别好,近期去过曼谷的金鱼市场。金鱼是什么?是一种畸形的鱼类!但是为了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看着好看,从而经过筛选和培育出来的。大眼睛的金鱼、冒泡的金鱼、红色的金鱼本身都是一个畸形的发展,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这符合动物伦理吗?还是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伦理与审美一致了吗?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例子是我在纽约做访学的时候,有一个16岁上北大毕业的小朋友在那里读书,已经在那里读了十几年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后来我说国内有一个教师的职位,你可以快点毕业快点去工作。我说你到底做什么论文?他说我做裹小脚的伦理学和美学,现在还没有做完呢,他到纽约已经四年多了。你想一下缠足到底是什么?裹小脚是以戕害中国妇女身体来给男人观看,然后女人也觉得这样是美丽的一种东西。它是畸形的,我举了一个动物,金鱼,金鱼是美,当然好看了。但是通过净化培养了越来越畸形之后给人去看的畸形之美。缠足我们禁止掉了,因为背后有伦理学的问题,也有美学的问题。现在讲审美首先是以不戕害身体为前提的,但是整容算不算戕害身体?有一次我到一个下面去看整容失败的脸,她整容十年了但是失败了,你看着特别恐怖。

整容算不算对人体的改变?为什么会有一个关于整容美女的争论,有一个整容的美女参加选美,后来被拒绝了。那个女孩写了一本书,她说我是“人工美女”。包括现在转基因,这里面有特别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问题。包括茶,茶倒没有,茶是我们不断培育出来的,也是精选而来。但是我们现在用化学物质去做茶的时候,因为茶第一轮一定要上农药,要不然茶的死亡率太高了。我们现在大部分的茶都是有农药的,不可能没有农药的,我们现在大部分茶都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讲到水?因为水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茶水的时候,我为什么讲水?我只能讲古人的水,古人说这儿的水那儿的水好。玉泉山的最清、最好,但是我们现在哪有可能再有那样的水?连空气都不是那个时候的空气了。大家想想生态的改变是多么大!

当然任何时代的改变都是在创新,就像我们现在普洱茶普及,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因为不属于中原传统,普洱茶的普及绝对不是中原饮茶的传统。它是云南、西藏/西南地区的一个边缘喝茶的品种。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喝新茶,只能在运输的时候慢慢发酵,只能那样做了,没有想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抢手的东西。前一段时间还有一个争论,普洱茶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危害?到现在都没有结论的。而且很多时候要放长眼光才能看到结果,很多时代的人恐怕就成为了牺牲品。就像美国二三十年代有一种化妆品当时非常流行,但是大概三十年以后大家才知道它是有毒的。我不是要参与这个争论之中,我只是说在生态的角度上来看问题何在。所谓“质本洁来还质去”。从自然来的还给自然,但是我们现在对自然的改造,包括我们人工对自然的改造,“后人类”的状态去改造已经特别大了。我只是有这一点担忧,这里面的确是一个伦理学的问题。包括最近争的特别激烈的编辑基因婴儿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变得非常严重,我的同事还在讲,他说是不是会出现10%现象?西方人讲如果由10%DNA特别强大的人去统治我们90%DNA特别弱小的人,结局将非常可怕,所以伦理问题特别多。

   

问题七:刚才您谈到了茶、“生活美学”,我就想问,咖啡有什么美学?我想知道两者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刘老师:我也不怎么喝咖啡,咖啡里面含咖啡因,但是咖啡一定有其“美学之道”,中西都有“生活美学”之道,只是路数不同而已。 

问题七:您刚才提到茶道是生活之道,咖啡“咖道”其实也是生活之道吧。   

刘老师:我觉得,对西方人是生活之道,对中国人现在慢慢的也有影响了,而且似乎影响越来越大。我不知道中国人喝咖啡的具体数字,我知道韩国有一个数字统计,说每年有多少万吨的咖啡被韩国人消费了。我只能说,这此前不是东方人的传统,但是现在慢慢进入到东方了,很多人在喝咖啡,星巴克costa等等咖啡厅,也变成中国人日常的饮料了。我想也跟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会有关的,包括我们对西化生活方式对接受。但是我想强调,就像现在韩国可能有1/3的基督教徒,1/3儒教徒和1/3佛教徒(主要是曹洞宗的),这可能是西方影响我们之后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结果。其实我们改变已经很多了,起码西餐你一周会吃一次吗?会,咖啡一天会喝一次吗?喜欢咖啡的人可能不止一次,这就表明你已经开始了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生活方式了。所以,喝咖啡的根基,还在于生活本身。   

问题七:我特别想听您是怎么看的,因为我也喜欢喝咖啡。您讲的生活之道,既然是生活之道,那么咖啡也应该有道。   

刘老师:如果有咖道我觉得也蛮不错的,“咖啡之道”也是道。关键不在于到底是茶还是咖啡,到底是哪种咖啡或哪种茶,关键在于道!我只有一次感受到了,有一次去上海,突然进入到外滩的小店,已经非常晚了,深夜12点多了。这里面有两个专门做咖啡的达人,我进去之后,他就说你是最后一个客人,我给你品尝来自南非和来自北美这个地方咖啡豆的区别。他们就是两个咖啡人在交流,我进去之后才知道,那是一个在咖啡界特别有名的小馆。结果我喝的没有任何区别,或者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但是茶可以喝出区别来,咖啡目前为止我对它们没有鉴赏度。我不是拒绝喜欢,但是我觉得咖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咖啡也蛮具有美感的。是不是除了茶道,在中国人如此逐渐接受茶之道外,还会有一种本土化的咖啡之道?

   

问题八:茶,世界三大饮品,茶是排名第一的。茶、咖啡、可可,这三大非酒精饮料,喝茶要和身体、品饮时间有关,我们的茶有6大茶类,而且和你的体质有关系。可可达不到这个,它是一个健康的饮品,几千年传下来的药理,这个是和咖啡最大不同之处。所以我觉得回归过来向刘老师请教,“生活美学”如果前面不加西方或者东方的话,您讲的应该都是属于东方美学;如果在生活这个层面,比如我们喝茶,茶是一个载体,通过茶、通过器、通过闻香卦画也好,来达到对美、艺术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或者内心的禅定。如果在西方也在生活这个层面,东西方追求的一定有一个区别,如果在文化这个层面比如有东方和西方,如果在人类人性处,抛出这个区域的话,没有东西之分,那么人本质就是人追求最美那块东西,实际上就是人自己。是什么东西让东西方的人都为这个东西而陶醉和追求?   

刘老师:我觉得东西方人,每一个人都希望把生活做得美好一些,除了苦行僧之外,我觉得这个是相同的。但是中国茶怎么被西方人理解?这倒是一个大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当代艺术家张羽的展览,他这些年都在做一个系列作品叫做“上茶”。我前年与他在台湾做了一个展览,我讲他在五台山上做的,他其实就是在五台山上寺庙周围摆满了茶水,一个个白色的茶缸。在台阶上摆满了几万个茶碗,里面都是茶,有的时候放几万个都是水。大家一般进寺庙的时候不怎么敬畏,但是这个时候走到寺庙都是很敬畏。这个做的是前卫的艺术,这个是西方人可以看得懂的。怎么让西方人看得懂?比如他做茶的方阵,比如茶方阵6个白碗,32排,共192个碗,放到宣纸上,然后注茶,把每一个茶杯里注满了茶水,在台湾的地方用的是美人茶(新竹那个地方)。在新竹则是一个简约版,采取了4个玻璃碗,纵横各4列,共16个碗。那个茶会不断蒸发掉,然后在两周之内不断地注入,这是一个过程,这就是当代的艺术,西方人倒是很理解这个过程。因为不断地注入,因为这个茶会漫过茶碗,会淹到五张宣纸上,两周之内茶蒸发掉了。这个时候茶垢会留在这个纸上,打开之后就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作品,这个作品叫做“上茶”。我们一般上茶指的是给你端茶、上茶,但是他这个上茶指的是什么?是水本身蒸发的过程,水是往上走的,但是茶垢留下来了。他就讲本身水的力量,这个艺术家说我这个过程是和天、自然是通的,所以他在五台山做了非常震撼的作品,包括在五台山的山顶摆了几万个茶碗,让碗中水自然的消失,就是看水的自然消失过程,从盛满到空,然后再到消散到自然当中。这是艺术家表达,而西方人理解,他知道这个上茶,让茶本身做一个作品,而不是艺术家去画。因为他出来的作品是圆式圆形的,一层层的,就像画一朵花一样,因为茶碗中间没有印下来茶迹,水一层层不断进了以后不断地干,又一层上去,形成了一个不错的作品,西方人理解了它。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大部分人都有,这个东西还是一致的。一个当代艺术家用这个方式上茶表达他对茶理解的时候,那么西方人也是可以理解。

我觉得作为以为一位不错的艺术家,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说我们过去画水墨的时候都是用笔画水磨,都是人为去控制它。而中国人控制的时候,是希望水墨出现无意的效果。比如泼墨,像刘海粟经常把墨泼上去,宣纸滴了起来以后看看有什么效果,非常像山,然后就去晕染,当然有人称之为泼彩。在自然和不自然之间,在似和非似之间创造作品,因为中国绘画特别追求自然性。所以中国书法为什么讲屋漏痕?下雨屋漏形成的自然痕迹。这个东西只有中国人讲吗?不,达芬奇也讲,达芬奇在他的《绘画笔记》里面也讲。如果大家去米兰,米兰有一个古堡,有一个大理石的墙壁,达芬奇在那里做的一个画,怎么画的?他就根据大理石本身的痕迹在上面画了一个森林。所以西方人也能感受这个东西,就是在自然和非自然之间去做什么。

张羽作为艺术家做的是什么?干嘛人工干预艺术?我让水本身给你答案,让茶本身去做一幅画。所以这两周时间他不断把茶盛满让它溢过去、溢过去,蒸发蒸发,水再上去、茶再流下,蒸发过后留画,让西方人看到这是“自然呈现主义”的作品,我称之为自然呈现主义。西方人讲“抽象表现主义”,既抽象又是表现,包括看似自然实乃人为的滴彩派,如波洛克的艺术。波洛克在通过行走运动将色彩泼洒在画面上之后,最后要套剪裁中间的部分做成最终的作品,因为那里的张力是最强烈的。西方人讲自然怎么呈现?中国人讲自然是怎样呈现的呢?这就是水和茶给艺术的答案,这个东西恰恰是东、西方艺术家都可以看得懂的。我想这是一个,艺术有一个国际的标准,包括人性的追求,我觉得还是有一个普适性的追求。

   

问题九:东、西方结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双方都能理解,还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刘老师:李泽厚先生估计会把它叫做——“西体中用”,而不是张之洞以来的那种“中体西用”。今天上午还在谈论,谈到现代武器是从哪儿来?我们常说:复兴传统、振兴中华。冷兵器时代很多武器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现代武器却不是。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用,你到别的地方靠什么走?你回家,包括北京的家、回老家,你要走回去吗?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的?都是西体。所以现在“西体”是一个核心,而“中”则是用。这并不是传统的体用关系,并不是西方文化成为“体用之体”,这个体就是民众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体才是“本”。我们要复兴到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回到哲学的问题,如果中国哲学只是一系列范畴的话,只去做范畴的排列、组合和发展,但那是中国哲学本真的精神吗?中国哲学的“精气神”在哪儿?这是我们更应该追问的,这也是使得中国思想和践行得以贯通的那种东西。

   

问题十:刘老师,您好!我刚才听您说到茶道和武士道,我是这么理解的,看可不可以探讨。我觉得是不是像千利休这样,他本身就是茶头,包括北海道大茶会。其实茶道是作为一个很有规范性的手段在用的,包括他后来剖腹自杀也好,这里面是不是从这个角度理解?其实他是把茶道一整套作为他的统治一个工具也好,或者规范工具也好,是这么使用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可能跟武士道有结合。另外,我刚刚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包括刚刚有同学提到,关于生活之美与茶道之美,现在日本茶道表千家和里千家都是很繁复的过程。一整套的东西很繁复,如果有日本朋友说要请我参加一整套茶会的话,我会很紧张。是不是要在穿着上,包括一整套的礼仪,包括从门洞进去。参加过一次,第二次就不想再去了。我觉得在中国的话,可能像大家去喝茶,可能就是完全两种感觉,就很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我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在日本,茶道到日本以后会走向规范?某种程度上也是日本人的民族文化,比如像管理和制度都是很规范的流程。而且从千利休开始被上层接纳了以后,走的就是更加规范的道路了。

从中国开始,包括余老师也提到过,从唐朝到宋朝,包括丰臣秀吉,从陆羽开始,就走了从民间普及喝茶的道路。实际上我们讲“以茶代酒”这个典故最早是东汉末年,包括孙浩(东吴)赐给老臣(年纪大了),让他偷偷喝一点茶,说以茶代酒。但是在中国没有走向很官方的,每一道都有工序化的流程。我就想问的是为什么会出现两种道路?在日本是很规范的道路。我个人理解在日本是不是从所谓的仪式之美,达到茶道美学的角度;中国是不是更多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包括李萍老师提到的闲隐乐这个角度,包括您提到提到的去喝高山茶,也是从闲、隐秘的深幽处最后达到这样一个乐的场景,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向往达到两个不同的结果?   

刘老师:这我同意,中日文化的确有这个分殊。特别你讲的丰臣秀吉,不仅是茶,包括当时的能剧,包括当时一系列文化和审美活动都被规范化和仪式化了,当然,在我看来是被极端化了。你说是不是被利用?有可能是被武士道精神所利用了。这点周作人先生恰恰论述过了,他曾论述过茶跟武士道的关联。然而,武士道这种极端和茶道被推到极致之间,是不是有关联?我觉得没有直接的必然关联,但是这跟日本人的性格是有关联的。可能做到顶点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决绝的手段去做抉择,这也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某种特质。

茶在中国文化当中没有上升到那么高的地位,在政治上没有像日本那样,的确有区别。对中国人而言,茶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关联,要比禅宗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基本上把茶当做交往的工具使用。大家发现没有,包括交情,大家坐一块喝茶,把它当成工具性的生物。我觉得这有好的地方,对茶也有不敬的地方,茶只是交流的工具而已,但是有中国文化的主流在其中,就在这生活交流里面,从而不离于生活,茶并不在生活之外。反过来说,你说茶道我怎么看?我也不会有特别多的感悟,包括对日本的能剧什么的,在日本看过一个电视台,有专门的能剧频道播,大家知道日本能剧吧?两个人跪在坟前在那儿哭着唱,我开始看是这样,45分钟回来打开这个台他还在唱。如果不进入这种文化内部,你会非常接受不了,就像中国一样,如果你要恢复中国过去的那种繁复的礼仪,现在的你也许会受不了,面对那种繁冗礼节的话你也会受不了。当然,现在日本礼仪也相对被简化了,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特别繁复的方式了。而且它对外来者说也是有旅游性的成分了,展示给你们看他们的茶道是什么,如今中国学茶的人经常去日本习茶。

可惜的是,在中国没有这一套东西,没有这一套规范性的东西,而且显得更为多元并在历史中变化多端,不同的文化各有各的做法,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我就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无印良品?因为你没有一个尖端性的产品呈现在那儿。因为中国本身的产品就丰富,这倒是我觉得非常可惜的一个地方。因为茶的文化还是起源于中华,中日分殊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尽管我认为,中日茶都是不离于生活的“生活茶”。

  
上一篇: 【哲学家茶座第十五讲】漫谈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上)
下一篇: 【哲学家茶座第16讲】哲学家茶座第十六讲——佛教革新视域下的茶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文字)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