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中国人民大学 黄西谊
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举行的第三届茶道高峰论坛结束后,谭云华女士和王雅清女士安排我们到勐海县的布朗山、勐腊县的易武和倚邦考察茶山和茶园。我们先后走访了云南勐海大叶茶厂黎琳夫妇、编年史茶庄李春良先生、麻黑王子品牌创始人胡先生、以及老特拉品牌创始人李建洪先生。与这四位茶人的接触与交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们在植茶、制茶、售茶、饮茶时所践行的生态观了。
生态茶山与茶园
虽然地域上相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但在四位茶人实践着相同的生态观。他们的茶山茶园均以林为主、茶树为辅。这种自然景观,从承包茶山之日起维护至今。二、三十年来,他们几乎没有砍伐过林木,任茶树与各类乔木和灌木相伴而生。与多种植物混生,使得土壤肥沃、茶树抗病虫害能力强、茶味丰富、茶质一流。黎琳夫妇的茶山,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随处可见。李春良先生拥有倚邦的茶王树(命名“太上皇”),胡先生拥有麻黑村的茶王树,树龄分别达1700年和近1000年。这两颗茶王树生长在高高的陡坡上,枝繁叶茂,藏在深山无人知。进入它们所在的茶山,需要在杂草丛生的山路上困难行进,有时还要自辟小道。
图1:考察组成员拄棍在茶山中艰难行进
当问及为何不锄草时,他们解释,杂草用来做肥料,因此一年一次、最多一年三次除草足矣。对于古茶树,他们都是一年一采。春季采摘后,留得茶树养精蓄锐。但茶树与林木混生和限制采摘,也意味着采茶困难、产量稀少。李建洪先生的茶园(78棵古茶树)年均产茶仅为30公斤。
除了森林中的野生型和过渡型茶树,他们也在山间空地或林木疏稀处栽培茶苗。茶苗全部用当地茶籽培育而出,无一扦插而成。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无性繁殖对茶树和茶质的负面影响,如难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抗病虫害能力低、茶味淡、香气弱等。为此,黎琳夫妇开辟苗圃、培育茶苗。移栽后的茶苗,生长十分缓慢,8-9年的茶树,仅一米见高,若干年后才可投产。
茶人的境界与理念
相对于庞大的茶山面积,四位茶人可采摘的茶树数量并不多、而且生长缓慢。对此,我们问黎琳女士:“这会不会影响你们的收益?” 她回答:“当然会。但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嘛!” 我们又问:“承包期满后,如果因某种不可左右的原因你的子孙无法继续租赁这片茶山,怎么办?” 她轻松地笑道:“茶树本是古人所栽,今人受益;我们今天栽树,未来人受益。即便子孙无法继承茶产业,也算是回馈先人、回馈社会了。” 我们为茶人的境界所感动。
在这些茶人的言谈举止中,总是不经意流地露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李春良先生称茶是有灵魂的:茶叶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因而具有茶魂。茶人必须发现茶魂、尊重茶魂,不可违背其生长发育的规律。茶魂还可以度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人的性格。
茶业似乎为茶人们提供了一种修行方式。黎琳女士反复强调,种茶、制茶、饮茶需要十二分的耐心、顺其自然。种茶的关键在于长期对土壤加以养护,制茶则要顺势而为,喝茶时“茶在泡人”。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一种修炼吗?
图2:倚邦编年史茶业公司总经理李春良站在1700年树龄的古茶树前
茶人的生态观源自何处?
近年来,虽然我国茶叶产量连年增加,但因施用农药、化肥,茶叶质量欠佳,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茶叶销售在国内市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我们因此好奇,四位茶人的生态理念从何而来?经观察与交谈,我们发现他们的生态观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是多重角色。四位茶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既是植茶者,亦是茶叶制作者(初制与精制);既是茶叶的生产者,亦是经销商,产品直销终端消费者(而且多为小众消费者)。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提供了多个视角,使他们充分理解茶品质量的重要性,深知如何把控和提升茶叶质量 - 即通过良性循环的茶山和茶园生态系统。
二是市场导向。自本世纪以来,普洱茶市场热度不衰,茶叶质量优劣决定其价格高低。而普洱茶的质量,除却内含物质的丰富性和口感的层次性,又平添了年份、山头、古树等衡量指标,而这些标准的高低多与茶山和茶园的生态环境有关。
三是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四位茶人当中,两位出生外地,两位系地方官员的后代和亲属。这种经历和背景,提升了作为茶人的文化习得性、整合性、实践性。比之土生土长的当地茶人,他们在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人类福祉时,多了一些视野和胸怀。
图3:黎琳女士的勐海大叶茶厂茶园内有很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
四是善于思考。与这些茶人交谈颇为愉快,他们植茶、制茶、售茶、饮茶的心得常常脱口而出,个个都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们的叙事,有时会将外界变迁、人生经历与个人茶业联系起来;有时含有宗教似的感悟,如茶魂、如修炼。或许,这是茶道精神的另一种表述?
在四个因素中,多重角色尤为重要。四位茶人中,黎琳夫妇的茶山和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即便是将茶作为副业的李建洪先生,也拥有78棵古茶树。亲自植茶和制茶是重视茶业生态环境、进而保证茶品质量的首要条件。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没有茶园或茶山的个体茶商,他们仅在采摘季节进入茶山收购鲜叶做初加工或收购初制茶进行精加工。虽然他们的茶饼上印着不同山头的名号,如曼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但由于原料纷杂,茶叶品质毫无保证。因此,就经营普洱茶而言,拥有自己的茶山或茶园是践行生态理念、生产优质茶的关键。市场导向则是一个变量。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当茶叶价格居高不下时,大多数茶人会遵循生态规律,生产名副其实的有机茶。即便如此,竭泽而渔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路过勐海县班章村时,看到那颗2018年单株茶叶售价68万元一公斤的茶王树,因近年来围观者众和过度采摘,虽然周边生态环境尚可,但古茶树日渐枯萎,其形惨不忍睹。据同行的茶人,它已接近行将就木了。当茶叶价格低落时,能够坚守生态底线的茶人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单纯市场导向所造就的生态观,难以长久维持,它需要上述第一、第三和第四个因素的依托。
2019.8.15
联系电话:010-82504240
联系QQ:
电子邮箱: contact@teaismphi.cn
我的网站: www.teaismp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