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Z6」官方网站-人生就是搏!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致力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钱爽:小议无我(George van Driem)撰The Tale of Tea一书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第七届“我与茶道”优秀征文三等奖作品,作者为比利时根特大学在读博士生。今日推送,以飨读者。再次感谢作者的支持!

 

钱爽

 

 

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Present Day (Leiden: Brill, 2019) 一书可谓是讨论制茶与饮茶的式样与方法以及茶食等主题的茶史通览,当属首部由专业语言学家撰写的商品史专书。该书体量之大,洋洋洒洒九百余页,堪比一部茶百科全书或综合指南。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部连中译都需要靠多人合作实现——中译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所长李萍教授领衔本所研究人员谷文国、周瑞春、王巍组成的翻译团队集体完成,中译本《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于202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部头著作,按理说应是多人合撰汇编而成,竟是出自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教授无我(George van Driem)——一位对自然科学有深刻了解的语言学家,以对喜马拉雅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大陆语言的研究闻名(人类的用茶行为在地理上正是得源于该区域民族语言所覆盖到的东喜马拉雅走廊)——一人之手,历时二三十年完稿,足见成书之艰、能力之巨、价值之重。

在正式进入全书章节之前,有一页简短的前言,概括了茶在世上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全书并未给方法论以及结论(或后记)留下篇幅余地。不过,可以根据前言里作者的“茶史是一场全球化的传奇”[1]这一表述推得作者的潜在结论:如若不在茶史上下功夫,则全球化的历史将是不完整的;因而,该书的要义似乎是——茶史是关乎一切的历史——这是一种典型的唯茶史观:茶贯穿在现代史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是诸多事实细节的源头和起点。当然,亦须阅毕全书后方能大致总结出方法论:学习、掌握并积累二十多种语言;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与专家进行广泛交流对话。

全书凡十二章,按区域、插曲和主题进行编排。章一至六以自东向西的区域移动视角布局:章一考察茶之东方起源;章二至三讨论茶在东亚地区(中国及日本、朝鲜半岛)的传播;章四至六讲述茶在以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为驱动代表的作用下之西扩。章七为与茶并称的另外两种饮料——咖啡与可可——相关发展之插曲,兼谈产自西半球之咖啡与可可的饮食制品之西传东输及现代化。章八至章十二则按主题组织分散阐述茶与税收治理、殖民战争、医疗养生、农林园艺之关联:章八涉及北美茶党抗税反英;章九涉及西方在东方的茶业与侵略;章十涉及产茶、饮茶、佐茶入食在六大洲推广之为茶全球化一大表现;章十一涉及茶之科学分析与保健问题;章十二涉及茶叶种植培育和茶生态问题。

可以看出,作者毫不拖泥带水,开篇直接从茶叶植物的原生起源入手——茶由山区故乡的云雾中走出,来到东亚的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以及海陆丝绸之路沿线乃至包括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在内的环大西洋、环印度洋和环太平洋沿岸;其间向读者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各色好茶者(包括源生地区的土著和传播地区的移民、外族与外夷、士绅官僚权贵皇室、僧侣诗人匠工艺师文士、跨区域商贩和进出口商人、游行客、传教士、征服者、资本家、反糖精分子、烹饪创新者等),甚至茶园的各类昆虫;还转向受茶所影响的烹饪佳肴、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落脚到现代茶叶种育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相关联话题。该书大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少部分内容在主题合理的情况下会时而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错落跳跃。其中尤其是按时间顺序的内容突显的是全球化的动态,包括因人类对茶之为饮产生的无休止的欲望而引发的战争攻伐、等级制度、经济体制、政治结构等。

全书最有助益之处应属对茶之品种及茶之生产的讨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列举了日本各类殊异的茶,甚至专门用一节“一种有日文名却非日本的茶饮料”(“A Non-Japanese Drink with a Japanese Name”)来介绍所谓的“昆布茶”(kombucha;源自20世纪初俄国的配方,以深色黑麦面包或黑面包制成),与日本的“昆布茶”(こんぶちゃ,konbucha;用热水冲泡细粉状的海带干而成)全然无关,而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饮品——无论是源自俄国的“昆布茶”,还是日本特色的“昆布茶”,二者同名而异实、皆有茶名而无茶实,这已然关联到笔者过去所关注的“茶义”(含“茶”之诸名与诸茶之实两方面)的名实哲学问题[2],只不过作者尚未有这种哲学意识而仍停留在现象发现与总结对比的表层上,但为我们的进一步哲思提供了宝贵例证。此外,涉及六大洲与茶全球化的章节(章十)所覆盖的洲际性国家和地区之精细繁多既是其他章节所未含括到的,亦是其他茶类书籍在地理描绘上难以如此面面俱到的;涉及茶之科学分析与保健问题的章节(章十一)里详谈了有关茶叶成分(咖啡因、茶氨酸、儿茶素、鞣酸)以及茶叶饮用对健康的影响,与日常生活更贴近了一步;涉及茶叶种植培育和茶生态问题的章节(章十二)展示了有机茶栽种面临的挑战,有着鲜明的大环境意识——这些对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茶的内容都是充实的、别开生面的科普参考。

作者专门增设咖啡与巧克力的章节(章七),涉及关于咖啡与巧克力的丰富信息。这看似离了茶的主题而跑偏到另外的话题上去,但作者还是开门见山就清楚地给出了他对这段插曲的合理解释——对这两种饮品如何引入西方并因欧洲的殖民扩张进而转变为全球饮料的历史把握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茶史[3]。然而,在聚焦梳理咖啡和巧克力在欧洲文献资料上的记载以及历数欧洲精英对这些饮品的喜爱时,作者未能充分考虑到它们与茶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帝国主义、殖民掠夺和强制劳动的产物;作者的确使读者了解到了欧洲和中东人是何时以及如何开始饮用咖啡和巧克力的,却没有考虑到从全球的角度看它们作为商品对原住民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

作者专长于历史语言学,全书渗透着他对区域语言及其历史变迁演进的热爱,提供了丰富的书写系统、原始语言引用和词源。他在诸多章节中都做了详溯词汇起源的工作,从南亚语系、跨喜马那雅语系、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的相关术语,到汉字“茶”的表意来源,再到相关词汇通过不同的汉语方言在日语、朝鲜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葡语、荷语、英语中的口头传播,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针对非西方专业术语兼择原始拼写法或语音转录和罗马化表达,针对引文采取原文和译文并呈,充分尊重了所考察的诸语言。[4]这些都使各种与茶有关的命名法、诗歌、双关语等语言学知识面突显了出来。

可以看出,该书是一部茶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作者通过该书在茶和语言这两大颇具挖掘潜力的主题上成果斐然。最起码,他对这两大主题的细致探索突破了以往过于简单的观点,即“茶”只有两种西文单词的表达方式——一种通过陆路传播而得、一种通过海路传播而得。茶和语言这两大主题又被作者在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等专业方面加以统合,并通过该书使读者对茶这种深受人类喜爱的饮料及其历史演进和文化意义有了全面了解,彰明了茶在塑造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丰富了读者对茶的欣赏与品鉴。

驾驭该书包罗万象又多面杂糅的话题并非易事,作者在撰写该书时投入的大量心血是显而易见且值得称道的。对于无论是学界内还是学界外真正的爱茶认识或对茶话题感兴趣的人来说,该书都是必读书目,其价值是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5]不过,也应当看到另外一面,那就是虽然作者独辟蹊径地重新审视了第一手资料,但他亦同时漠视不少已有的文献成果;虽然作者尽可能让该书的内容面面俱到以使业余和专业人士都能对茶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并能基于此展开讨论,但因布局和牵涉内容的错综复杂而难免让读者觉得眼花缭乱。

鲜有读者能够具备作者如此专业又广博的多语种知识,加之作者在语种方面的旁征博引加大了篇幅,这些都无疑使该书内容变得更加庞杂、阅读起来更加吃力。由于全书所有资料材料本身皆是多线索的、并不自然合成茶的单线索故事,因此其挑战便在于择取哪些叙事加以突出以及得出何种结论。作为读者,会期待作者阐明茶史中占主导的话题,并在全书的引言或每一章节中呈现出来,或者最起码在结论中重申与这些有关的想法。但很遗憾的是,这些要点标的全都阙如;作者在每一章中的做法反而是展开了纪事年谱式的书写,即一系列事实与事件的堆梳——这虽然提供了诸多有所裨益的资料材料,但常常令读者在面对这些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时如堕云雾中。因此,作者尚须在拟设的全书引言和每一章节中阐明文稿的整体目标——名物志式的“茗茶事志”(tale of tea),并充分考虑茶在超越其生产技术和为人享用使人愉悦的方式上对人具有何种意义,从而使全书更具可读性。

当然,尽管针对该书提出了上述建设性修改想法,但事实上该书繁而杂的内容更宜整理重构。首先,该书宜总体上划分为主论与散论两大部分,其中散论部分可以把该书涉及茶之科学分析与保健问题(章十一)、涉及茶叶种植培育和茶生态问题(章十二)以及有关咖啡与可可插曲(章七)的章节内容归置进来;其次,该书的主论部分宜突破仅围绕茶和语言这两大主题的铺陈设计,建立起以“物—域”为坐标的书写主题架构——“物”在该书中即为“茶”、“域”即为地理空间的转换移动——全书主线正是以“茶”的地域变迁展开的,并由“物—域”坐标又可以继续细化出三层子坐标(见下图):“物—言”(“茶”因地域变迁而在名谓上呈现的语言多样性)、“物—类”(“茶”因地域变迁而在花样上呈现的类型丰富性)、“物—史”(“茶”因地域变迁而在区域史和全球史上呈现的历史相关性)。

 

 

 54f705408590d28083af12b4da22f298.png

 

 本书主论部分整理重构后建立的以“物—域”为坐标、以“物—言”“物—类”“物—史”为子坐标的书写主题架构


[1] 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Present Day (Leiden: Brill, 2019), p. XI.

[2] 笔者曾于第五届“我与茶道”有奖征文活动中投稿过题为〈广茶义——小议“茶”之诸名与诸茶之实〉的文章。

[3] 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Present Day, p. 464.

[4] 比如,就其对中文词汇所基本采取的“拼音化+原中文(+英译)”形式来说,是严格符合汉学语言文化学科学术规范的。

[5] 博睿(Brill)出版社为该书预设的理想读者群体范围不可谓不广:对茶感兴趣的专家及其他人士,研修经济、历史、政治和民俗植物学的学生,从事茶贸易和茶产业者,亦可供科研学术机构与公共图书馆纳藏。


  
上一篇: 陈珂楠:茶咖——茶与咖啡的“和”之味
下一篇: 谷文国:起源与叙事——中国茶道的文化意蕴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