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此文为第六届“我与茶道”优秀征文三等奖作品,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生
聂威
摘要: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作为哲学,有着对宇宙人生之最根本问题的反思。以“敬”“净”“静”思想代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主要特色,一般在学术研究中是注重此三者的区别,而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注重的是“敬”“净”“静”的融通。朱子酷爱茶,是儒学之集大成者,对佛老哲学也有较为深入地理解,以朱子的哲学思想作为窗口,管窥“敬”“静”“净”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联系,能够把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体现出来。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天道、人道、茶道彼此交融,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式体现中国茶道的至高人文价值。
关键词: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朱子学;敬;静;净
茶是一种经济作物,可制成茶叶,经水煮泡后为茶饮。饮茶活动能让主体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由形而下之茶体悟形而上之道,通过品茶进行精神修养、工夫操运,这种由茶至道的学问我们可称之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面,道通常是与器相对[①],道术与方术相对[②],虽然人生的终极追求以道为目标,但是道器不离、道术不裂。因此可以说,关于茶的产地、习性、品种、口味等物性的知识,以及关于茶叶制作、茶叶冲泡等工艺的知识,这些也是茶道,但由于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物与术的层面,所以不把这些称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只作为广义的茶道[③]。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作为哲学,必须要有对宇宙人生之最根本问题的反思[④]。据此,我们可做个简单的区分,广义的茶道包括茶性、茶艺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而狭义的茶道只是指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李萍认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关注的是茶事背后包含的精神、意识、文化等意蕴及其本质,把饮茶过程中的文化精神、观念意识体现出来。[⑤]在种茶、制茶、饮茶等活动中,最能体现中国哲学关注的重点——人生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是饮茶活动,饮茶活动最能体现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内涵。
有别于把茶当做饮料来饮用,饮茶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品”[⑥]字。有学者把品茶作为悟道的门径,悟道是品茶的终极,品茶所用的方法是体悟,体悟不是理性思维也非直觉,而是将自身代入其中去把握世界、整体认识茶自身的方式。[⑦]这就是在体悟中沟通天地之道与茶道,由茶上升至道。赖功欧认为品茶是艺术精神,鉴赏是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的艺术观照,鉴赏活动需要文化根基,茶性之清纯、淡雅、质朴是与人的本性相通的,在品茶的过程中就是心性修炼与道德涵养的过程,通过不断地修习,则能转化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世俗中超拔、挺立生命清朗的形态。[⑧]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心性论、工夫论与境界论的内容。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的茶性与天地之性密切关联,心性论、工夫论、境界论都是朱子哲学体系[⑨]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能包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赖功欧认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⑩]比任何一种文化都不逊色,从根源上来说,中国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造就的。[11]朱子作为博学多才之士,钱穆称孔子与朱子是中国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者,“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12]这说明朱子不仅是儒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儒学之外的中国文化也有较深的理解。朱子早年曾出入佛老,年谱载有朱子举乡贡时随身携带有大慧宗杲禅师的语录[13],后以说禅中举[14],朱子曾与福建黄檗寺的圆悟禅师共同品茶并作诗悼念他,朱子对道教思想也有较深的了解,他注解了道教经典《阴符经》与《周易参同契》。以“敬”“净”“静”思想做对比,此三者能够简易地体现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特色,一般在学术研究中是注重此三者的区别,而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注重的是此三者的融通。朱子酷爱茶[15],以朱子的哲学思想作为窗口,管窥“敬”“静”“净”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联系,不失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一、茶之净
首先,对于饮茶来说需要洁净的茶具与环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把茶当为饮品,还是以茶悟道都要注重使用洁净的器物饮茶。同时,这也是外在的环境要求,是饮食之道中的健康理念。净可以体现茶的本味,也是符合茶的人文价值。林语堂认为“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的”[16],说明茶具有洁净的本体属性。其二,要品纯净的茶。在品茶的文化史中,虽然唐代茶圣陆羽开始提倡“清饮”,但直到宋代饮茶才不再添加香料、盐等调味品,品味的是茶之原味,并且宋代的点茶法让品茶成为一种独特的修为、静养方式,这两个因素结合才形成“茶道”。[17]这反映了在茶中掺杂其他食品同样也不利于品茶悟道,茶本身具有的先苦而后“回甘”的特性,加入调料则破坏了茶的本性,这就是不纯净的茶饮,陆羽开创茶的“清饮法”被视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进步的标志。其三,茶性的纯洁与人性的纯粹、清净是相通的。作为中国化佛教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宗派——禅宗,就是把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教理贯彻得最为彻底[18]。禅宗说人性即佛性,本自清净,如“明镜台”,不染尘埃。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思孟学派的纯然至善之人性对中国人的影响最为深远,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结合,就有了禅宗的“六祖革命”。如赖永海所说,六祖革命最根本的革命是把抽象的本体心变为具体现实的人心,变成了儒学化的“心性”。[19]净在佛教思想中具有显著的本体义,而儒家的纯粹之性多用“至善”来表达,但这也反映了儒佛两家对于本体的共同理解——纯粹、纯净。
在朱子的理气论中,万物所禀之理皆来自于天所赋予,此即“理一分殊”,天理为一,万物之性理为殊。茶性的清净与人性的纯净都是禀自天理之纯粹,这就是朱子说的:“天之生物也,一物与一无妄。”[20]朱子认为,人物之生,由于禀赋的天理有偏与正的不同,因此就会有不同的个体存在,人之性有明暗之分,物之性只是偏塞,并引用张载说的“而卒谓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是也”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1]物之性有偏有塞,因而破开蔽塞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所塞之厚薄。茶的清净之性可谓塞之薄者,为草木之灵,品茶可有助于人亲近于天地之性。朱熹所作之诗可为此证,《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22]: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
在以净为特色的佛教思想中看待茶道,其对茶的作用不如儒家那般重视。佛家认为万法皆空,为不真实,所以茶也是不真实的,唯有自性清净心是实相,在成佛的修养中,茶作为“权”法最后也是要舍弃的。著名的赵州禅即有“吃茶去”的公案,但其究竟本意并不在于茶,如果于茶上参禅,最终是无益的。但这也反映了茶在佛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是休闲功能,承担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高雅、富有闲趣的活动,因而禅师不会说“吃饭去”。
儒家对净的重视在于本体纯净无恶的性质。朱子在《答陈安卿》中说:“至于此心豁然,莹净光洁,彻表里纯是天理之公,生生物间断,则天地生物之意常存。”[23]在此基础上继续说道:“人之所以欲全体此心而常为一身之主者,必致知之力到而主敬之功专,使胸中光明莹净,超然于气禀物欲之上,而吾本然之体所与天地同大者,皆有以周遍昭晣,而无一理之不明;本然之用与天地流通者,皆无所隔绝间断而无一息之不生。”[24]这说明纯净光明的心体与天理相同,其发用无穷,而要此心能够为一身之主,故还需要主敬之功。朱子的工夫论是以主敬为特色,以敬保持心不昏昧,从而“具众理”之心能够应万物。此也有别于北宗禅在本体上用工夫的方式,这从神秀所作的偈中可知,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25]慧能针对此不彻底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思想,提出“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26],不提倡用工夫而于心上生妄念。
朱熹有明于心的本体义与功能义,在本体的意义上,当然无须工夫;但在心的功能性上,朱熹提出以敬涵养,可谓以敬见性、以敬见净。茶作为清净之物,对于见性而言也是大有益处的。对于以饮茶作乐,而不是用来体道见性,理学家是反对的,程颐就以“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识画”为由,拒绝参加聚会,朱子对此事的注解为:“见《龟山语录》,或云恐无此事”。[27]虽然朱子没有具体说“此事”是指何事,推其意应当是:朱子认为伊川不饮茶、不识画这件事是没有的,而不是说这件事在历史上没有发生。朱子不认同这种无意义的交际活动,在《答林德久》中说:“待次闲中,足得为学,未为失计。要之仕宦只合从选部注拟,是家常茶饭,今人干堂惯了,不觉其非,故有志之士亦不免俯首其间,为人所前却,此可为后来之戒也。无事静坐,有事应酬,隨时处无非自己身心运用,但常自提撕,不与俱往,便是功夫。”[28]在闲暇时去参加这些无意义的交际活动,现在的人都习惯了,但是为道之士应当“不与俱往”,持敬保持心体常惺惺,这就是工夫。
朱子肯定的是能够体道的茶饭生活。饮茶与吃饭一样是作为家常,其中都承载有道,在这种日常生活中涵养玩索就能体道。朱子非常重视在茶饭日常中体道,在《答高应明》中说:“而不教以日用平常意思、涵养玩索功夫,即恐学者将此家常茶饭做个怪异奇特底事看了,日逐荒忙,陷于欲速助长,躁率自欺之病,久之茫然,无实可据,则又只学得一场大话,互相恐吓而终无于为己之实也”[29]。在实际的生活中体认天理,才是有实可据,要能在茶饭的平常事物中见得极高明之道,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二、茶之静
首先,静是品茶的客观环境要求。在清静的环境中,人的情志不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精力主要用来对茶进行品鉴,因而有利于感悟天地之道。其二,静是一种主观心境。牟宗三认为,境界是主观方面的心境修养到达的程度,境界越高就意味着主观意义越丰富。[30]在心静的境界中,外界的活动并不影响心绪,如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这是要经过修炼而养成,在静的境界中就可以超越客观环境的动静之分。其三,静是一项工夫修炼。静的工夫,早期见于道家,《老子》中有:“致虚极,守静笃”[31],重视虚静的修养工夫。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本,在有无、高下、动静、刚柔等对立范畴中,注重无、下、静、柔等方面的价值,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32]的智慧。因而提出“归根曰静”[33]“静为躁君”[34]“静胜热”[35]“牝常以静胜牡”[36],需要守静笃。在生命哲学中,“静就能保全物的全部真实,因而清静是天下之正道,是正确的保全、保养生命之途径。”[37]冯友兰认为用静去除欲望的干扰,可以获得对“道”本真属性的体验[38]。在老子哲学中,“静是让认识之心明亮的方法,让心更好的发挥灵明的功能”[39],进而能够体验超越之道。
在品茶之中,需要静的工夫和静的心境。在人茶关系中,作为客体的茶在冲泡之后,需要静置一段时间,激发茶的香味,使茶与水结合,在静中清澈茶性,顺便也把茶水的温度控制到适宜的口感。作为主体的人,也需要在静中感受生命、人生,观照无物欲之时的宁静之心,这是一种艺术美感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其中可体验人生、生命的本真属性,不被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所迷乱。在浮躁的心情中,看待其他事物都是不美好的,更谈不上去品鉴。明道先生在《秋日偶成二首》中写道:“万物静观解自得,四时佳与与人同。”[40]在静中观照万物自然就能体会到万物的美妙,在美好的心境中,万物在四季显现的都是美景。在这种心境中品尝清灵的茶水,回味茶水中的甘苦滋味,有助于宁静心境的升华,提高对人生之道的感悟。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41],天地万物在静中回归自性,就会自然安定。
如何进入静的境界,就需要与之相应的工夫。道家有“坐忘”与“心斋”,佛家有“坐禅”,儒家有“静坐”。在静坐的工夫源流上,“坐忘”并非是要以“坐”的姿势进行,强调的是“忘”;而“坐禅”则强调“坐”的姿势,以“坐”入静、入定。道家“坐忘”可感通于“道”,佛家“坐禅”可成佛,但是儒家“静坐”并不能成圣。在儒家看来,静有助于收敛纷乱的心,成圣必须要具备“仁义”。以朱子而言,朱子认为“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湊泊处。”又云:“须是静坐,方能收敛。”[42]说明静坐是为了让人收敛心志,专注于所作的事。朱熹说“敬只是收敛来”[43],因此在静坐中也是要用敬提撕自己的心,“静坐而不能遣思虑,便是静坐时不曾敬”[44]。这说明在敬与静之间,儒家更为重视敬的修养工夫。陈双珠认为,朱熹是以“主敬”逐步消解“主静”,中年时期朱子更偏重以敬说静,敬为工夫,静则为效验,晚年时期朱子虽然取消了“主静”的工夫意义,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静坐”。[45]笔者曾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朱子是“以敬统静”的思想,用来说明朱子并不是反对静,而是反对偏向于静而偏废于动,为防止学者走向寂灭之学,朱子在提及静之时必结合事、理、敬而为说。[46]在朱子的视域下,工夫论是以敬为主,以静为辅,也可以说是敬贯动静。
所以在品茶之中,以静平息心情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夫。静对于恢复虚灵明觉之心非常重要,朱子说:“‘静’之为言,则亦理明心定,自无纷扰之效耳。”[47]在朱子哲学中,心具众理,但常被物欲所昏,因而“人心惟危”;心若不被遮蔽则心中之理完全朗现,心中天理流行,此时的心体就与性体无二,天理与性理完全相同,此即“物物一太极”。心中的众理要完全显现而不被遮蔽,就必须要达到静的效果,静的效验中“自无纷扰”“理明心定”,性理明朗流行,则与天理合,由人道而天道,上达天德。茶作为物,其中也具性理,朱子认为“人物同性”[48],“枯槁有性”“天下无性外之物”“阶砖便有砖之理”“竹椅便有竹椅之理”[49],“品茶悟道”在宇宙论中就有了共同的基础。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篇即说茶是“嘉木”,并以许多美好的事物来形容它,如“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50],从这些可知陆羽对茶的赞美之情。李萍等学者即认为,茶是山与水的灵气所通,钟灵毓秀,以“人在草木中”说明茶为天地之灵物。[51]以茶作为悟道的媒介而不用其他物,就是因为茶与天地之性亲近,是草木之灵。
三、茶之敬
首先,敬是对茶道的认真对待。此不同于鲸吞牛饮式的喝茶,仅把茶作为饮料或止渴之物。品茶是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心中清静,细细品尝茶中的道韵。这种认真对待的精神,在朱子哲学中叫做“如有所畏”,朱子说:“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52]这种畏并不是畏惧的负面情绪,而是担心处理事情不够尽善尽美,因而会去认真对待,行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在这种如有所畏的精神状态中,身心也就是收敛的状态,不至于心猿意马,不至于出现身在品茶而心已飘远的情况。其二,品茶要专一专注。在以茶待客的礼仪中,茶是作为礼仪的物质,主人与客人主要是对事情进行交谈。而在品茶的心境中,心就要完全投入到茶中。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客二分的理性认知,得到的是客观真理;另一种是非理性认知,客体被收纳入主体认知之中,有无视客观存在的风险;而中国传统儒学中有第三种认识方式,就是融入客体,物我两忘,以感悟人生真谛。[53]全身心地融入天地之中,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程颢以“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54]说明万物一体之仁。全身心契合道,妙用无穷,心境也就无限开阔。其三,品茶以敬唤醒昏昧之心。正因为认真对待品茶活动,且专注于此,有助于唤醒昏昧的心,让灵明的心能够契合至真至善的天道,从而能聪明地发挥作用、处理事务。显然在清醒的状态中更有利于体道、明理,茶的清神益思功能发挥作用,让品茶之人保持常惺惺。配合主体之心的发动,就是“敬则此心常惺惺,大纲卓然不昧,天理无时而不流行”[55]。在《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中有“苏醒:借茶知己知人”的观点,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发现自己的心、性、情,可以为人民正确在现实社会中安放自我,提供特别意义。[56]
朱子在学术与生活中都特别重视敬,朱熹就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57]不用敬提撕着心,便是工夫间断了,心就会走向放肆。朱子说:“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58]朱子认为日常的饮食之中都有天理与人欲之分,敬是合天理,肆则流于人欲。在品茶之中,敬能体认天理,肆就是沉溺于茶之味、茶之养生功能[59],这就有了贪欲,贪恋口腹之欲、贪恋长寿之欲。朱子说的人欲是与天理相对的概念,而非简单理解为人之情欲,相对天理中正的思想内涵来说,人欲可谓是不正之情欲。针对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被世人误解的情况,方彦寿归纳了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明公理,灭私欲”“明正理,灭邪欲”“明善理,灭恶欲”等[60]。这些都说明了朱子的“人欲”是过度的欲望、是不符合天理的欲望,朱熹并没有把人欲解释为人之欲望的观点。在生活的角度而言,“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61]所以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虽然茶有保健作用,但是茶人并不沉溺于其中,而以追求道为终极目标。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宇宙生成论是宋明理学重要的宇宙论基础。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以太极为理,太极为万化之源,理就是本根,而敬可以使“欲寡而理明”。[62]朱子的《太极图说解》说明了理能生气,能使万物成形,敬能让人身上的性理明晰、明亮。人要做工夫明理的内在根据是在于——天把理赋予于人,因而人能认识理、体验理,如果没有先天的根据,做工夫就失去了先天的保证。敬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因而不能说敬有一个敬之理或者有一个敬之本体(宇宙论之本体)。但是从逻辑先后而言,可以在思维世界中推理,借助形而上学的方法,推出敬之理先于敬之表现。如朱子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63]
朱子说过人与物的理同,都是天赋予的性理,因此在本体上人与物能够相通。“茶性清洁,茶境清幽,茶事淡雅,茶道清醇,为主体理性的发轫、为反观自身的活动提供了绝佳条件……相较生理层次的除乏解魅,主体自身的沉思属于更高层级的思维活动,也更能体现出人的本质属性与价值。”[64]这段话可谓把茶性的最为本质的作用体现了出来,但是没有上升到哲学语境,没有把茶本质属性称为宇宙论中的本体属性,当做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来说明。在另一种哲学语境——体用关系中,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体为纯净,用为清静。而打通本体与发用的工夫则是敬,以敬见本体之净,以敬统境界之静。
在朱子敬论中有“整齐严肃”一义,可以从工夫与境界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工夫上来说,整齐严肃是外在冠服、容貌、举止的整齐严肃,这是需要花费心思与力气去做的。从境界上说,整齐严肃是养成而得的境界,在此境界中,如有言行举止的不整齐、不严肃,则会“浑身不舒服”。曾有人对于“伊川直是谨严,坐间无问尊卑长幼”这种笃实严厉的践行方式提出疑问,“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程颐的回答却是:“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65]这说明程颐是真正把敬安顿进生命的修养,是对精神生命的无限拓展、延长,这就是境界。在此境界中就消解了工夫操持的苦楚,而能自得和乐。显然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以敬贯净、静,体现的是整齐严肃的境界论,而不是在悠闲的品茶活动中加入诸多整齐严肃的要求。在品味天地之道有所得时,自然能如明道观窗边之草、听雏鸡之叫以及横渠听驴叫一般,观得万物之生意,此间畅快不言而喻,是与天地同乐,虽身体受限于眼前世界但精神无限延展。所以品茶也就不局限于茶,与道合真之际,人已经超越茶,而处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之中,是有哲学觉解之“天地境界”[66]。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境界论中,品茶也不仅仅局限于茶叶,菊花等物亦能入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67]明确赋予了菊花隐逸的人文精神,而赖功欧也认为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密切相关。[68]在赖功欧此文中,他认为道家的隐逸本身即一种最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此来自于老庄的清静、自然、保身的思想。这就是说,隐逸、自然的生活之道是人生哲学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密切关联的体现,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不仅关注形而上之道,也用于人伦日常,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人的文章与谈论,常常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中国思想家多认为关于宇宙的根源原理,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69]。在中国哲学中,宇宙与人生是贯通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作为哲学也是贯通天人的学问。
李萍说:“道在茶中,悟道就在品茗的过程中。”[70]通过冯友兰对人生境界论的分析可知,要想享受高等级的人生境界,必须要有对应的觉解,要想在茶道中悟道,必然要有对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自觉。对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的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有觉解之后,才能享受与之匹配的境界,否则也只是如“老牛嚼人参”一般,以为吃的是草。李萍从“让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才有望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知识”的观点出发,认为构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是必要的。[71]而本文认为,从人生境界论出发,让品茶者有哲学的觉解,从而在品茶中得到精神受用,通过哲学来了解宇宙、达到天地境界,而不仅仅停留品尝味道、休闲娱乐的层面,此亦是构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必要性因素。
诚然茶叶的品质有高低之分,这是在广义茶道上的分别,是对其品质作出的分别;而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茶叶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主要因素,关键在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创造。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保证茶叶、茶具的纯净,不掺入杂质,这是对洁净之茶性的敬;保证宁静的品茶环境,用平静的心态品茶,这是以静明心,求道于内心;保持用专注之敬来对待品茶,见纯粹的茶性、人性、天性之贯通,这些才是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的重要内容。在朱子的哲学视角中,以敬见净,敬为工夫,净为本体;以敬统静,敬与静同为工夫,敬贯动静;敬畏、专注、常惺惺对待品茶,达到“敬则自然和乐”的境界。这些体现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茶之净为茶之本体,茶之静为茶人之工夫,茶之敬是茶人的工夫与境界。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中,儒释道三家文化互相融贯,互相成就,共同筑建既有自我实现又有人文关怀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把儒家哲学中的主敬、仁德,道家哲学中的清静、自然,佛家哲学中的净心、解脱等精神融合在一起,在各个时代都彰显了独特的茶道魅力。赖功欧在2000年就已经提炼出“文人茶”的概念,认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有着与“儒释道合一”的更为深刻的内在关联。[72]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得到了较多地阐发,在当下有必要发扬“哲人茶”的概念,把茶道的形而上之道在品茶中突显,以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国茶道的至高人文价值。
[①]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周易·系辞上传》。见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6页。
[②]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出自《庄子·天下》。见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979-984页。
[③] 赖功欧认为,世间凡一物,能“艺”而入“道”,可把玩,可深究,可升华为理论者,必有可观之技,必有可精之术,必有可探之道,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要由“艺”而入“道”。见赖功欧:《茶人、茶事、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辩证》,《农业考古》,2013年第5期,第83-86页。这说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是一种艺术精神,可入“道”,孔子也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说明道与艺虽然不同,但不可分割,道就在艺中,百姓日用也是道,但要依赖于主体能够自觉于道,而不能滞于物、溺于艺。因此在广义的茶道中提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是为了注重茶道中的形而上之道,而不是否定道与物、道与术之间的联系。
[④]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页。
张岱年认为,哲学是研讨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以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序论”,第1页。
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见胡适:《中国哲学大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⑤] 李萍:《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研究的必要性》,《农业考古》,2021年第5期,第12-17页。
[⑥] 能上通于“道”的品茶活动不同于宋代黄儒所作的《品茶要录》,《品茶要录》主要是评品茶的物理性质与制作工艺。见[唐]陆羽等著,宋一明译注:《茶经译注 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99-116页。
[⑦] 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2-124页。
[⑧] 赖功欧:《中国人品茶的鉴赏心态》,《农业考古》,1993年第4期,第120-124页。
[⑨] 如陈来把朱子的哲学分为三大模块: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见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据此可以说,朱子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都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关联密切。
[⑩] 赖功欧的观点是:在实体性的文化形态中,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最好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见赖功欧:《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第41页。
[11] 赖功欧.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J].农业考古,2000(02):第46页。
[12] 钱穆:《朱子新学案》,载《钱宾四先生全集》第11册,台湾:聊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第1页。
[13] 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居士分灯录》也载有:“年十八,从刘屏山游,山意其留心举业,搜之篋中,惟大慧语录一帙而已。”见[明]夏树芳辑:《居士分灯录》卷二,《卍续藏》第86册,609页上。
[14] 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15] 庆元年间,朱子为躲避“庆元学案”,在给友人题匾赋诗,不敢署用真名,就以“茶仙”署名。见巩志:《宋大儒朱熹的茶道人生》,《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第68页。
[16] 转引自赖功欧:《儒家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思想及其精神》,《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第18页。
[17] 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第12-13页。
[18]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5页。
[19]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20]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载《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21]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183页。
[22] [宋]朱熹:《南岳倡酬集》,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21b页。
[23]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七,载《朱子全书》第23册,第2737页。
[24]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七,载《朱子全书》第23册,第2739页。
[25] [唐]惠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页。
[26] [唐]惠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第36页。
[27]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载《朱子全书》第12册,第967页。
[28]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一,载《朱子全书》第23册,第2947页。
[29]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载《朱子全书》第22册,第2528页。
[30]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4页。
[31] 通行本《老子》第十六章。
[32]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
[33] 通行本《老子》第十六章。
[34] 通行本《老子》第二十六章。
[35]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五章。
[36] 通行本《老子》第六十一章。
[37] 卢珊,聂威:《<道德经>中静的思想研究》,载《中华老学》(第四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第65页。
[3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0页。
[39] 卢珊,聂威:《<道德经>中静的思想研究》,载《中华老学》(第四辑),第66页。
[40]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2页。
[41] 通行本《老子》第三十七章。
[42]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9页。
[43]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2页。
[44]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载《朱子全书》第23册,第22624页。
[45] 陈双珠:《从“静中体认”到“敬外无静”——试探朱子对“主静”的消解过程》,《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4期,第57-65页。
[46] 聂威:《功夫哲学视野下的朱子敬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第68-69页。
[47]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载《朱子全书》第22册,第2323页。
[48]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185页。
[49]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189页。
[50] [唐]陆羽等著,宋一明译注:《茶经译注 外三种》,第1页。
[51] 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第43页。
[52]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2页。
[53] 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第118-119页。
[54]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6页。
[55]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载《朱子全书》第18册,第3691页。
[56] 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第87-99页。
[57]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1页。
[58]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467页。
[59] 喝茶的康体保健功效已经得到科学的高度肯定,茶寿为108岁,就是对茶之康体保健本色的极好表达。见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第42-43页。
早在唐代的《茶经》就有记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陆羽等著,宋一明译注:《茶经译注 外三种》,第5页。
[60] 方彦寿:《朱熹“明天理,灭人欲”当代价值新解》,《东南学术》,2016年第3期,第215-220页。
[61]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朱子全书》第14册,第389页。
[62] [宋]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7页。
[63]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载《朱子全书》第17册,第3204页。
[64] 李萍等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第89页。
[65]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8页。
[66] 冯友兰说:“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322页。
[67] [宋]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第53页。
[68] 赖功欧:《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及其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内涵》,《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第28-31页。
[69]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33-234页。
[70] 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98页。
[71] 李萍:《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研究的必要性》,《农业考古》,2021年第5期,第12-17页。
[72] 赖功欧:《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第46-65页。
联系电话:010-82504240
联系QQ:
电子邮箱: contact@teaismphi.cn
我的网站: www.teaismphi.cn